踏入冬季,是流感高峰期,西醫會建議年幼、長者、長期病患人士打流感針預防流感。
中醫如何理解『流感』?中醫以什麼措施來預防?
![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1144c1_6d1e5dda386a4eb9a8a07aa362a08bd6~mv2.jpg/v1/fill/w_640,h_960,al_c,q_85,enc_auto/1144c1_6d1e5dda386a4eb9a8a07aa362a08bd6~mv2.jpg)
流行性感冒在中醫屬於「時疫」的範疇,相較於西方醫學,中醫理論較少討論導致疾病的病原體,中醫對人是否感染到『流感』主要取決於人的『正氣』水平。
(『正氣』是一身之氣相對邪氣時的稱謂,是指人體內具有抗病、祛邪、調節、修復等作用的一類細微物質。)
患上『流感』的症狀:病人可能出現發燒、肌肉痠痛、咳嗽、頭痛、 疲倦、流鼻水、咽喉痛等症狀。從症狀上來看,感染『流感』人仕,比較感染『普通感冒』時,其全身症狀較明顯、易發高燒、處理不當會引起併發症。此外,具高傳染性及在冬季多見都是『流感』的特點。
根據不同情況(証型),有以下不同預防茶療:
1. 風寒感冒
伴隨症狀多是怕冷、頭痛、頸部肌肉痠軟、喉嚨癢、咳嗽痰色白色、鼻塞流清鼻涕等。
材料:生薑4片、紅糖2茶匙、紫蘇葉3克
做法:把生薑去皮切片,與紫蘇葉放入保温瓶,加入熱開水泡10分鐘,最後加入紅糖即可。
功效:發汗解表、溫肺止咳、散寒健脾。
2. 風熱感冒
伴隨症狀多是身體發熱、頭痛、口渴、咳嗽痰黃、喉嚨痛、流黃稠鼻涕等。
材料:菊花6克、桑葉6克、淡竹葉3克、白茅根3克、薄荷葉3克
做法:把材料洗淨,放入保溫瓶,加入熱開水泡10分鐘即可
功效:疏散風熱、清熱解毒、清肺潤燥
3. 風濕感冒
伴隨症狀是頭重、全身困重無力、關節痠軟、脾及腸胃功能影響,而引起上吐下瀉等問題。
材料:香薷3克、金銀花6克、扁豆花6克、蘆根6克、生甘草6克
做法:把材料洗淨,放入保溫瓶,加入熱開水泡10分鐘即可
功效:發汗解表、化濕利水、清熱解毒、疏散風熱
4. 氣虛感冒
多因體質比較虛弱,正氣不足,抵抗外邪能力低,特別於天氣變化或換季時容易患病,反覆感冒。常見症狀是明顯怕冷、鼻塞流涕、頭痛、身體困倦、咳嗽無力。
材料:黃蓍20克、防風6克、白術6克、大棗3顆
做法:把材料洗淨,放約500毫升進水煲,水滾煮20分鐘,放入保溫瓶,慢嚐。.
功效:益氣、固表止汗
P.S.:使用中藥預防感冒,須因應個人體質,使用前必須諮詢註冊中醫師,並不可長期過量服用。
預防感冒的穴位按摩
(1) 風池穴
位置:枕骨兩旁,髮際內有兩個明顯凹陷,差不多和耳垂平行的地方。
作用:醒腦開竅、疏風止痛、祛風解表等作用。
操作:用雙手食指分別按在兩側風池穴上,以打圈方式揉按3分鐘,按摩力度以穴位處有酸脹感為度。
(2) 百會穴
位置:位於人體的頭部,頭頂正中心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。
作用:提升陽氣、鎮靜止痛等作用。
操作:用食指按在頭頂百會穴上,以打圈方式揉按3分鐘,按摩力度以穴位處有酸脹感為度。
(3) 迎香穴
位置:鼻翼外側與鼻唇溝(鼻翼兩旁各有一道溝紋)的中間點
作用:疏散風熱、通利鼻竅
操作:用雙手食指分別按在兩側迎香穴上,以打圈方式揉按3分鐘,按摩力度以穴位處有酸脹感為度。
(4) 合谷穴
位置:在食指後面的掌骨(第2掌骨) 中點垂直線上,離第二掌骨約1.5公分處(在虎口後)肌肉豐厚處。
作用:疏散風邪、清泄肺氣、和胃通腸、通經止痛
操作:以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合谷穴,(以左手拇指按壓右手合谷穴) ,以打圈方式揉按3分鐘,按摩力度以穴位處有酸脹感為度。
(5) 足三里穴
位置:膝蓋下約四橫指、脛骨旁開一橫指處
作用:調理脾胃、補中益氣、通經活絡、疏風化濕、扶正祛邪
操作:用雙手食指分別按在兩側足三里穴上,以打圈方式揉按3分鐘,按摩力度以穴位處有酸脹感為度。
Comentarios